一 印度的三期佛教──總說

一 印度的三期佛教──總說

佛法的真義,當然是超越時空的。但自釋迦佛證覺說法以來,起初是流布於印度,後來又傳入中國。佛法既活動於現實的時空中,義理、教典、宗派、制度等,便為時空所局限。中國所承受於印度的佛教,自然也有時代與區域的關係。印度佛教,從佛陀初轉法輪起,到回教侵入東方而衰滅(西元一二00年頃)止,約經歷了一千六百多年。末後的二百年(波羅王朝晚期以後),印度佛教已瀕臨衰亡邊緣。在此以前,雖或興或衰,大體上都有獨到的發揚。這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史,太虛大師分之為三個時期,每期(大數)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約當西元以前,為「小行大隱時期」。佛滅不久,佛教界開始結集聖典。到阿育王時,四阿含經與廣律,大體凝定,為佛教界所公認。四阿含法義的闡揚,[P219]佛弟子有了不同的論義,分為舍利弗的阿毘曇系(上座部所本),迦旃延的蜫勒系(大眾部所本)。由於阿育王的信佛,及推動國際布教運動,使佛教向印度的東南與西北發展,促成佛教部派的急劇分化。阿育王時代,大眾部與上座部,說一切有系)以外,還有源出上座而多少接近大眾部的分別說部,當時盛行於中印度。中國古代傳說:優波毱多(與阿育王同時)以後,有五部盛行;而五部中的化地、法藏、飲光──三部,都屬於分別說系。錫蘭傳說:阿育王子摩哂陀,傅佛法人師子國(今錫蘭),是屬於分別說的赤銅鍱部。此期的聖典與學派,以聲聞道的阿羅漢果為終極,被稱為小乘教。西元前一八0年頃,熏迦王朝採取排佛的措施,中印的政教漸衰。東南印與西北印的佛教,日趨於發展。西元前,大乘佛教還在潛流與待緣興起的階段,所以稱之為「小行大隱」。

第二個五百年(一──五世紀),為「大主小從時期」。大乘以菩薩道為主,以成佛為標極。到西元初,大乘顯著的流行起來。大乘經中,每說「佛滅四百年後」,「佛滅後五百年」,大乘經才宏佈人間,這可以說是信史。西元前二七[P220]年,中印度的王朝覆亡,而南方的安達羅王朝,北方的貴霜王朝,代之而大盛;大乘就是與此同時而勃興的佛教。西元三二0年,旃陀羅笈多建笈多王朝於中印度。與此同時,大乘也有了新的發展。試分經與論來說:當貴霜與安達羅王朝時代,初期傳出的大乘經,如『般若』、『十地』、『維摩』、『法華經』等,大多為源出於東南而集成於西北;以一切法空為究竟了義的。笈多王朝為有名的梵文學復興,印度教復興的時代,與此氣運相呼應的大乘教,又傳出『涅槃』、『法鼓』、『勝鬘』、『楞伽經』等。這是以一切法空為不了義,以如來藏(佛性)真實不空,唯心為究竟的教典。從論典來說:安達羅王朝的龍樹,宏法於西元二世紀,宗性空大乘,作『般若』與『華嚴十地經』的釋論。『中論』最為著名,成為中觀大乘(空宗)的始祖。無著與世親(三四0---四四0),生於笈多王朝的盛世,在大乘不空唯心的基石上,攝取一切有系(有部及經部)的精英,而闡揚唯識宗(有宗),著了很多的精嚴的論典。大乘經與論,同樣的有先空後有的發達程序。依佛教的實情來說,大乘雖然勃興,傳統的小乘佛教,還保有廣[P221]大化區與眾多信徒,只能說大小並行。然從印度佛教的思潮來說,此第二五百年,實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所以稱之為「大主小從」。

第三個五百年,為「密主顯從時期」。大乘與小乘──顯教,雖依舊流行,而時代的佛教,屬於秘密教。西元五世紀末,笈多王朝分化而衰落了。北印因嚈噠的侵襲,佛教受到空前的損害。中印興起的伐彈那王朝(六、七世紀間),護法有名,但國力有限,國祚也不長。中印與南印的佛教,由於印度教的隆盛,日漸衰落下來。西元六六0年,瞿波羅王在恆河下流,創建波羅王朝。雖局促於東方,卻維持了佛教一期的隆盛,這便是密教領導的時代。密典的傳出,越初是事部(雜密)、行部(胎藏界)、瑜伽部(金剛界),其後又有無上瑜伽部。傳說為龍樹的弟子龍智(長壽婆羅門),難陀,都是此期密乘的重要大師。達磨波羅王(七六六──八二九)建超岩寺,規模弘大,為秘密教的重鎮。到磨醯波羅王時(八四八──八九九),毘睹波傳出了時輪金剛,密教才算完備了。此後,只是維持餘勢而已。[P222]

從印度三期佛教來看中國佛教,就明白中國佛教,不同於錫蘭(又傳入緬、泰),不同於西藏(又傳入蒙、滿),有著時代的關係。一、中國佛教的最初傳入,早在漢明帝以前,但有弘化的事跡可考,佔有中國佛教的一頁者,要算漢桓帝時代(一四七──一六七)的安世高與支婁迦讖為最早。此時,印度正是大小並行,大乘為主的時期。所以中國沒有錫蘭那樣,有過專弘小乘時期,而造成小乘佛教深固的根柢。中國是一開始,便是大乘為主,小乘為從的局面。雖也偶有偏宗小乘的,如僧伽提婆(四世紀末)說:「無生方等之經,皆是魔書」;雖大量譯傳阿含經、廣律、阿毘曇論,而大乘始終為中國佛教的重心。中國佛教主要為印度的中期佛教,從支婁迦讖的傳譯,經竺法護(三世紀後半)而到鳩摩羅什的(四0一)來華,都著重於大乘經論的傳宏。所傳譯的大乘經,可說都是龍樹『大智度論』所引用過的性空大乘經;論典還只是龍樹及弟子提婆的作品。略後,中國所譯傳的,有一顯著的不同。如曇無讖(四一六頃)的『大般涅槃』、『大雲經』;佛陀跋陀羅(四二0頃)的『如來藏經』;求那跋陀羅(四四0頃)[P223]的『楞伽』、『深密』、『勝鬘』、『法鼓』等經;菩提流支(五一0頃)等的『楞伽經』、『十地論』;真諦(五六0頃)的『攝大乘論釋』等;波羅頗迦羅(六三0)的『大乘莊嚴經論』;玄奘(六五0前後)的大量論典,這都重在龍樹所不曾引用過的真常大乘經,與無著、世親系的唯識論。這一先性空經論而後真常唯心經論的次序,印度與中國完全一致。

二、印度後期佛教的主流──密教,屬於事部的,東晉以來,多少雜亂的傳出。唐開元四年(七一六),善無畏來傳『大日經』(行部);開元九年(七二一),金剛智來傳『金剛頂經』(瑜伽部)。號稱兩部大法,其實還只是前期的密典。不久,唐代衰亂,佛教的傳譯也就停頓了。直到趙宋開國(九六0),國運復興,五六十年中,又有梵僧東來。但大抵來自佛教久衰的北印,不是密乘重鎮的東方。所以雖傳譯密典,也有屬於無上瑜伽部的,但不能影響中國佛教。宋代的譯經,不過編入大藏經而已。無上瑜伽不曾宏通於中國(除元代),晚唐的衰亂,為一主要原因。這與西藏恰好不同,佛教的最初傳入西藏,已是西元七世[P224]紀中,印度早是密乘勃興的時代了。西藏所傳的,為印度後期──「密主顯從」的佛教;中國是中期佛教,「大主小從」,含得初期與後期的一分。

相关推荐

宽带办理哪个好
365速发登录入口

宽带办理哪个好

📅 07-13 👁️ 3616
滴滴小王卡套餐介绍
365659

滴滴小王卡套餐介绍

📅 07-03 👁️ 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