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之战樊城之战的一部分日期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220年1月或2月初)地点麦城结果
蜀汉失去荆州,关羽父子被杀,蜀汉与东吴关系破裂,导致夷陵之战爆发参战方
江东集团
汉中王军队指挥官与领导者
吕蒙陆逊
关羽 关平 兵力
30,000+
20,000-(最后败走麦城只有数百人)伤亡与损失
不详
全军覆没
麦城之战是一场发生于东汉末年最后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趁著刘备势力(蜀汉的前身)对曹军发动樊城之战时突袭荆州,随后于此役擒斩刘备大将关羽父子,孙刘关系破裂,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背景[编辑]
汉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七月,坐镇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主动北伐,目标是曹魏的樊城及其守将曹仁。为了救援曹仁,于禁率领七军(每一万二千五百士兵称作一军[1])援救襄樊。八月连绵大雨,汉水暴涨,水高五至六丈,于禁所率领的七军全为汉水所淹。关羽军因备有舟楫而未遭损失并趁机大举进攻溃散的曹军,于禁被擒投降、庞德死战被擒拒绝投降被杀。樊城被围成为孤城,关羽以此战威震华夏。
原本孙刘两家是联合状态但孙权由于忌惮关羽势力的坐大和意图重新统一荆州,孙权与曹操联手订立秘密同盟。关羽在樊城前线期间,东吴的荆州都督吕蒙突袭公安、江陵。吕蒙优待荆州百姓,下令军队不可擅取百姓东西,并发放荆州内的储备军粮供给当地百姓,得到民众赞许。吕蒙和关羽曾结拜好友,因而关羽遣使通讯。使者在江陵城等地受到当地百姓所托返回关羽军中传达家讯,关羽军将士多本地人因得知吴军优待家属而丧失战意、军心涣散。
徐晃战胜[编辑]
曹操见于禁败退,再派徐晃前往支援,并命令张辽、曹植等作为第三梯队的后备力量准备投入樊城前线。由于于禁率领的常备军的溃败,徐晃率领的士卒多是新兵。而对方荆州关羽军则是有经验的士兵[2]。
徐晃军主力推进到阳陵坡后便就地驻扎,排除众议、不与关羽军争锋,等待后续的徐商、吕建军到达[3][4]。关羽闻知后,立刻派兵增援偃城,试图阻止徐晃支援樊城。但徐晃未发动正面进攻,反而假意截断偃城往关羽军本部的归路,困死城中的队伍。关羽军果然中计,还未及徐晃攻打便不战自败,自烧营垒撤走了[5]。因此,徐晃得以占据偃城,使偃城、阳陵坡两面营寨得以连成一片。
在全部军队到齐后,徐晃军开始主动进攻。而关羽在前线的围头、四冢皆有大量的屯军。徐晃考虑的两面进攻压力太大,于是扬言攻打围头,但暗中对四冢用兵。关羽果然中计,命令五千精兵迅速支援围头,而忽略了四冢的防御。四冢被围后,关羽才又亲率援军赶往四冢,遭击败[6]。
关羽军因失利转为守势,为了阻拦徐晃军的攻势,设下十重围堑、鹿角增强防御。徐晃此时趁战胜士气高昂,率军长驱直入,突破全部十重防御,徐晃在阵上追击关羽,一直到攻陷关羽军本部并将其击败
[7]。早先投降关羽的荆州刺史胡脩、南乡太守傅方被阵斩,关羽军精兵溃散、很多投沔水而死。时为闰十月初九(12月3日)[8][9],关羽见大势已去,遂撤出了樊城的包围圈,退守在沔水附近。沔水仍然隔绝不通,襄阳之围仍在。[10]
曹操闻关羽走,恐诸将追之,疾敕曹仁坐视孙刘相斗,不得出击追击关羽。之前曹操答应为孙权袭击荆州保密,但并不希望孙权顺利得手,为了振作守军士气和动摇关羽军心,仍然采纳董昭建议故意向襄樊守军和关羽泄露消息,但料定关羽不会撤退(如果撤退则襄樊解围,仍合曹操之意)。关羽果然因为觉得江陵、公安守御坚固、樊城早晚可以攻克而没有撤军。随后孙权袭击关羽辎重。关羽得知荆州后方已失,料想江陵城坚固,以手上兵力难以攻克,只得退守麦城。十一月,陆逊率李异、谢旌等三千人攻陷秭归、枝江、夷道,守长江西陵峡口。宜都郡守樊友逃跑,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将领詹晏、陈凤、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皆被陆逊大败,陈凤被俘后投降,文布被陆逊招降,关羽从三峡逃入益州的道路断绝。
退守麦城[编辑]
关羽帐下士兵皆逃亡,到达麦城时,手下只剩数百人。但有研究推算,关羽败退至麦城时,军队应当还有2万左右。[11]孙权派使者劝降关羽,关羽假装答应,城上放满假人,以瞒骗吴军方便突围。孙权早已派朱然、潘璋断其后路,关羽突围后,于路上军队溃散。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兵皆解散,尚十余骑。”关羽在夹石被吴军马忠部的绊马索所重伤,最后在章鄕被马忠部下所擒。
斩首临沮[编辑]
孙权想收降关羽,关羽不肯投降,孙权左右劝告说:“现在不杀他,必定留有后患”,孙权即下令将关羽、关平斩首于临沮。
裴松之注则认为,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退路,羽至即斩,而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时杀关羽,焉有时间议其生死[12]。
关羽麾下的廖化一度投降东吴,但不久后散布自己死去的消息而借此偷偷逃离东吴、回归蜀汉。
零陵北部都尉裨将军习珍诈降孙权后得以留守,又私下结连武陵从事樊伷想寻机起兵,事泄后占据七个县自称邵陵太守,仍然效忠刘备,后在潘濬讨伐下,樊伷败亡,习珍率数百人登山坚守,一月有余后粮食和箭都用完了,遂自杀殉国。
参战人物[编辑]
东吴
吕蒙
陆逊
朱然
潘璋
马忠
蜀汉
关羽(处斩)
关平(处斩)
赵累
廖化(投降后逃归)
关羽死后荆州部属动向[编辑]
关羽(前将军,斩首)
关平(斩首)
赵累(都督,被吴将马忠俘虏,处置不明)
廖化(投降后逃归)
士仁(公安守将,投降)
麋芳(江陵守将,投降)
潘濬(治中从事,投降)
樊伷(部从事,不降而起乱,斩首)
樊友(宜都郡守,逃走)
詹晏(战败)
陈凤(投降)
习珍(零陵北部都尉、裨将军,诈降后起兵,自称邵陵太守,仍然效忠刘备,败亡)
习宏(被俘)
相关战役[编辑]
樊城之战
夷陵之战
注释[编辑]
^ s:孙子略解/04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 《三国志·徐晃传》:“(徐)晃所将多新卒,以(关)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 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 《三国志·赵俨传》:“既到,(关)羽围(曹)仁遂坚,馀救兵未到。(徐)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 《三国志·徐晃传》:“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
^ 《三国志 徐晃传》: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 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 《全三国文·卷二十四》引《贺捷表》句末: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锺繇)上。
^ 羽围堑鹿角十重,晃追羽,与俱入围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 [田福生 著 《关羽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ISBN 978-7-5034-2022-1 第十二章 孤立无援,饮恨千古 第三节 兵败麦城,章乡之难 之 困守麦城]
^ s:三国志/卷36#关羽传 裴注
参考文献[编辑]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查论编三国重要战役黄巾之乱(黄巾军人物) · 凉州之乱 · 讨伐董卓之战 · 阳城之战 · 孙刘襄阳之战 · 界桥之战 · 龙凑之战 · 巨马水之战 · 李傕、郭汜之乱 · 常山之战 · 匡亭之战 · 陶谦讨伐战 · 兖州之战 (濮阳攻防战 · 定陶之战 · 雍丘包围战 · 东郡攻略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 (牛渚之战 · 吴郡攻略战 · 会稽之战 · 庐江之战 · 沙羡之战) · 宛城之战 · 蕲阳之战(袁术讨伐战) · 吕布讨伐战 · 易京包围战 · 刘备截击袁术之战 · 射犬之战 · 徐州奇袭战(刘备袭杀车胄) · 曹操徐州侵攻战(刘备讨伐战) · 官渡之战 (白马之战 · 延津之战 · 官渡之战 · 汝南之战 · 乌巢之战) · 仓亭之战 · 穰山之战 · 博望坡之战 · 平阳之战 · 黎阳之战 · 夏口之战 · 邺城攻略战 · 南皮攻略战 · 壶关之战 · 曹操北征乌桓 · 江夏之战 · 长坂坡之战 · 赤壁之战 · 南郡攻略战 (孙曹夷陵之战 · 南郡攻略战) · 合肥之战 · 荆南四郡攻略战 · 潼关之战 ·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 冀城之战 · 卤城之战 · 益州之战 (雒城之战 · 成都攻略战) · 皖城之战 · 荆州对峙战 · 张鲁讨伐战 · 逍遥津之战 ·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 汉中之战 (下辨之战 · 马鸣阁之战 · 定军山之战 · 汉水之战 · 汉中之战) · 关羽北伐 (樊城之战 · 麦城之战) · 夷陵之战 ·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洞口之战 ·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 江陵防卫战 · 广陵对峙战) · 诸葛亮南征(南中平定战) ·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战 · 石亭之战 · 诸葛亮北伐 (天水之战 · 街亭之战 · 陈仓之战 · 建威之战 · 祁山之战 · 五丈原之战) · 合肥新城之战 ·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 姜维北伐 (曲城之战 · 狄道之战 · 段谷之战) · 兴势之战 · 高句丽讨伐战 · 高平陵之变 · 寿春三叛 (王凌之乱 · 毌丘俭、文钦之乱 · 诸葛诞之乱) · 东兴之战 · 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 · · 甘露之变(司马昭弑君) · 魏灭蜀汉之战 · 锺会之乱 · 永安之战 · 交址之乱 · 西陵之战 · 晋灭吴之战